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 体育百科 > 正副队长很棒(“人民子弟兵是好样的”,老乡的这句肺腑之言从未改变)

正副队长很棒(“人民子弟兵是好样的”,老乡的这句肺腑之言从未改变)

更新时间:2022-10-07 08:44:22

来源:解放军报微信·中国军号


“人民子弟兵是好样的”,老乡的这句肺腑之言从未改变


■中国军网记者 马嘉隆


自四川泸定县发生6.8级地震以来,人民子弟兵向险而行,奋勇争先,闯乱石、钻深林、攀绝壁、涉激流……在崇山峻岭间用行动证明,接过先辈的旗帜,这支队伍的本色从未改变。



一根铁索,托起使命之重


地震发生后,周边部队纷纷启动应急预案,拼尽全力展开救援。


自康定市至震中磨西镇,车队以最快速度驶过数不清的“回头弯”。幸好,道路未曾彻底阻断,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二支队顺利摩托化机动至震中。作为最早抵达的救援力量之一,他们受领了一项艰巨的救援任务——过河搜救并转移受灾群众。


受地震影响,昔日碧绿的磨子河已是浊浪滚滚,河面已经没有任何桥梁可供渡河。官兵们沿岸勘察许久,最终只是发现了两根排水管和起固定作用的三根铁索。在对岸的连接处是否出现松动?排水管是否能够承受足够的重量?没人能够保证。但救援任务迫在眉睫,时间就是生命,现地指挥员刘刚当即下达命令:就地渡河。


沾满油污的铁索异常滑溜,官兵们手攀一根铁索,脚踏较粗的排水管,坚定地向对岸发起“冲锋”。最先过河的战士打了一桶水,随后的官兵们匆匆洗把手就继续出发,很快,桶里的水就变成黑色,而裤腿和战靴上的油污却怎么都洗不掉。后来,官兵们把这些痕迹视为“勋章”。


正副队长很棒(“人民子弟兵是好样的”,老乡的这句肺腑之言从未改变)


官兵手攀铁索就地渡河。王晶 摄


由于安全绳数量有限,副大队长王栎帏过河时,已经没有什么防护手段。行至半程,铁索猛地一晃,他心里一颤,脑海中霎时闪过自己七岁的孩子。“这么湍急的水流,要是掉下去,肯定就‘光荣‘了。”可想到前方还有等待救援的乡亲们,他抛开一切杂念,“华山一条路”,一步步向前挪,也一步步愈加坚定。


搜救伤员、转移群众,官兵们奋战到深夜,腿都有些发软。转移当天的最后一批次群众时,天上下起小雨,道路泥泞难行。此时,参加救援的官兵和消防人员已在磨子河边临时搭起一座木桥。在后方收尾的王栎帏看到一位头部受伤的老奶奶有些掉队,没有多想就上前背起她过河。


由于夜晚涨水,原来可供顺利通行的一段卵石路已被河水淹没。冰冷的河水浸透鞋子裤腿,既要对抗湍急的水流,又要在起伏不定的河床上走稳,王栎帏感觉自己肩上更重了些。他知道,自己扛的,是乡亲对子弟兵的信任,他正肩负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。他狠狠地扎了扎马步,为自己疲惫的身体打气,虽然深一脚浅一脚,但每一步都拼尽全力,在战友辅助下带老奶奶安全过河。上岸时,他全身湿透,已分不清河水、雨水和汗水。


回到营区后,官兵们有的匆匆睡了3个小时,有的彻夜未眠赶制次日救援计划。天色未亮,他们就再度出发投入新的救援。



一座山脉,刻满无畏足迹


地震发生当晚,无数人都彻夜难眠。


咱地村大乌科三组,一个坐落于山岭间的小村子。地震发生后,那里断水断电,与外界失去联系。余震震落大大小小的山石,砸毁房屋,特别是晚上,视线无法及远,不可见处间或传来山石砸落地面的巨响……


山路另一边,武警部队官兵和地方救援力量正在紧急抢通道路,行进途中,一转头就能看到对面山岭滑坡荡起的尘土。脚下的道路,更是乱石嶙峋,不时还要避开道路边缘裂开的狰狞“伤痕”。记者每次在路上想要拍摄,总会被安全员示警,“不要停留,快速通过。”


救援队伍到达时,村民们恰好组织完毕准备转移,相遇时,许多老乡热泪盈眶。村民李霞说,“那一刻眼泪就管不住了,就像是看到亲人。”回撤时,官兵们三人一组,或抬或背或扶,将当地的两百余名村民全部快速转移,途经危险地域时,不需要动员,官兵们都自觉把头盔让给老乡。路边,记者与刚选晋下士的浦立荣擦肩而过,他满头是汗,一肩挎着两个背包,一手搀着一位老人,还不忘腾出手来替老人扇风降温。


正副队长很棒(“人民子弟兵是好样的”,老乡的这句肺腑之言从未改变)


官兵在转移群众。王晶 摄


疾风知劲草,山川为鉴,当那一天来临,那些融入血脉基因的担当、刻在灵魂深处的习惯,总会自然而然地显露。


没有人生而无畏,只不过,总有些东西,重于生命,有些冲锋,无暇他顾。为了探索出一条能够前往共和村的道路,中士陈煌和特警、志愿者与搜救队员组成4人突击队,在近乎垂直、高差达80米的山岭上徒手攀爬。探路的两个多小时变得无比漫长,记不清多少次,陈煌抓握借力的草根断裂,可他却面不改色。“作为特战中队的侦察兼攀登教员,这个时候可不能退缩,要赶紧找到路进村了解情况!”


随着一条相对安全的登山路线被确立,位于山顶的共和村与外界的陆路联系打通了。第二天,陈煌和战友们向村子里运送了四趟物资,平均每趟物资重达50斤。



一缕炊烟,见证鱼水之情


每天上午,还没到午饭时间,燕子沟镇南门关村一组,总会早早飘起炊烟。


灶台上煮的,是一大锅来自各家各户的腊肉。听说要给来救灾的子弟兵和志愿者们做饭,不需要动员,乡亲们纷纷清点起家里的“存货”,更是积极踊跃地去自家地里收些新鲜蔬菜装进背篓。有人背来十几条腊肉,有人送来几十斤大米,还有一筐筐茄子、豆角、萝卜,向着一个地方聚集,络绎不绝……食材集中后,全村老少自发地聚在一起,摘豆角、煮腊肉、炒茄子,为参加救援的应急抢险队伍和志愿者们做出一锅锅热乎乎的“百家饭”。


正副队长很棒(“人民子弟兵是好样的”,老乡的这句肺腑之言从未改变)


乡亲在为受灾群众和救援队员准备热食。马嘉隆 摄


地震发生后,该村受灾情况较轻,乡亲们没有被集中安置。这些天,穿村而过的柏油路上,总能看到救灾的车队驶过,乡亲们也想为救灾、为家乡做些贡献。民兵安平是村里的党员,在组织大家自救的同时,听说有的部队官兵和志愿者常常因为忙于救灾错过饭点,只能随便对付些方便食品,他和几位乡亲就发起了为受灾群众和救援官兵做热食的倡议。“一家凑一点,让官兵们吃口热乎饭。”


厚爱如山,只因从未辜负。地震发生后,村民袁章蓉的丈夫高茂兵被困在海螺沟景区,联系中断。虽然心急如焚,但得知村里要为来救灾的官兵和志愿者们做些什么后,袁章蓉和婆婆还是主动加入其中,为救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。9月7日,刚做好饭菜,袁章蓉收到一条消息:被困的高茂兵已搭乘解放军的直升机安全返回,一家人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。第二天,袁章蓉满怀感激地继续准备饭菜……


有一次,村民们“堵”住了一队刚完成向偏远乡村转运物资任务的官兵,想请他们吃口饭再走。村民李霞还在队伍中发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——正是他们昨天把自己从娘家大乌科乡救了出来。“拜托了,你们吃了再走嘛,你们要吃了才有力气救援……”在带队干部的命令下,官兵们接过饱含深情的“百家饭”,匆匆吃了两口再出发……


记者在跟随各路救援队进村搜救、运送物资的路上,常能看到经过的群众特意停下向子弟兵们致敬,也不乏有小朋友搬出一箱矿泉水等在路边,随时准备着把水塞进过往官兵的背囊。官兵们有时坚持群众纪律,有时确实推辞不过,但无论收与不收,这份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情意都毫无“损耗”地印在官兵心头。乡亲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“人民子弟兵是好样的”,是激励,更是鞭策,让这支队伍永葆初心,继续前行!


正副队长很棒(“人民子弟兵是好样的”,老乡的这句肺腑之言从未改变)


将受灾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域后,官兵在等车间隙就地休整,一名战士刚坐下就睡着了。马嘉隆 摄


(解放军报微信·中国军号出品)